大多数的细胞胞器的历史,都是先由光学显微镜学家描述;然后隔了一段时期再将其分离及研究其生化特性。溶酶体(lysosome)是一个例外,先对其产生化的概念,然后再作形态的分析,是Christian de Duve于1955年所发现的一种细胞器,其所含的数十种酸性水解酶执行着更新细胞结构的生物大分子,消化细胞所吞噬的异物以及加工营养物质等生理功能
当他利用离心术分离粒线体与微粒体(microsomes)时,究竟是何者具有酸性的磷化酶,其结果不甚一致。有些人发现是在粒线体内,而另有些人则发现在微粒内。在粒线体的分离液中又可分为两部分,较轻的一部分,发现具有许多种酸性磷化酶(acid phosphatase)的颗粒,但却没有粒线体中的那些细胞色素氧化脢。这些颗粒包括 Cathepisin,ribonuclease,deoxyribonnuclease等的酶,均非粒线体本身所含有者。由于这些酶均是水解酶,故对此一胞器命名为溶酶体。溶酶体的另一特徵是对其受质的不透过性,通常多在比较极端的 pH 下才有较高的活性,较适pH大多在5左右
为避免这些酵素分解细胞内有用的物质,必须用膜将这些酵素区隔在一小体积内,体视显微镜。也因为有这空间的区隔,才能形成极端的 pH,并加高受值的浓度,以增加分解的速率
因此在生体外必需用化学剂将其表面破裂后,才有酶的助能,如图一所示,生物显微镜,故认为必然具有一层像膜一样的障碍物将这些酶包围着。如将含有大量溶素体的细胞离心分离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果然发现有很高比例的颗粒,显然是与在粒线体中的颗粒有所差异,而且确係被膜所包着。光学及电子显微镜的细胞化学分析,已证实酸性磷化酶,在肝细胞中并非位在粒线体内,而是位在胆微小管(bile canaliculi)旁边由膜所围成的浓密个体内,不像是粒线体及其他的细胞胞器,它具有一个极为清楚且易被辨识的构造。呈现酸性磷化酶活力的那些颗粒,其大小及内部构造差异很大。有些是圆球状,中等密度,所含的酶比较单纯。另一些则係不规则的外貌,密度甚高。更有一些有内含晶体物。由于颗粒之形状与性质差异性如此之大,使得细胞学很难认为溶素体係一明确之实质体。这是无法单由形态水准去做胞器检定的第一个例子,必须同时还要做生化上的分析方可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