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虫全年皆可危害,
主要受气温之影响,与温度成负相关。
一年发生8~9世代,完成一代冬季需时55日,夏季则需26日,成虫体色淡黄、绿白渐至灰白色,
虫体被覆白色蜡质,周围白色刺棘状,背部近卵圆状稍隆起,腹部扁平。雄虫具翅,前翅较大,后翅退化成平均棍,口器缺乏,足部较雌虫发达,腹节尾端具性刺。雌虫无翅,头为后口式刺吸型,可不与雄虫交配,行孤雌胎生法繁殖,因此繁殖迅速,当雌虫成熟后,自尾端分泌棉絮状之白腊质卵囊,产卵于囊内,产卵量约234~507粒,卵椭圆形淡黄色,卵期约3~8天,孵化后,若虫淡黄色,初期躲藏于母体腹部下方,数日后被覆白色蜡质,渐至爬行分散。
危害状:
田间于7~8月后,可发现成虫及若虫群聚于叶背、叶腋、枝条及果实等部分危害,可分泌大量蜜露,其排泄物能招来蚂蚁,并诱发煤病污染果实,直接影响商品价值。而且也会影响光合作用,致被害枝叶生长不佳。
(本文由上海光学仪器厂编辑整理提供, 未经允许禁止复制http://www.sgaa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