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瞄穿隧式显微镜的原理-精密光学仪器常识
原子力显微技术
原子力显微镜
自从 1982 年扫瞄穿隧式电子显微镜(STM)发明之后,开启了可以直接探索原子尺度的表面结构,方便我们取得样品表面的影像,此后各式不同功用的扫瞄探针显微镜(SPM)也相继不断地被发展出来,
而以 1986 年所发明的原子力显微镜(AFM)用途较广。
由于扫瞄穿隧式显微镜是使用量子穿隧效应做为回馈控制的讯号,样品需为导体或半导体,且系统要求需在高真空环境下进行,才能使影像的解析度更好,但也降低了其实用性与便利性。
然而原子力显微镜,它可在大气环境及液体下操作,受测样品不须具有导电性,所以研究及应用的领域范围就更加宽广,加上它的解析度也可达到奈米级,对微区结构的表面几何形貌、粗糙度等特性,提供了微小量技术的主要利器。尤其对于传统扫瞄电子显微术无法清楚解析之样品,更是较佳的检测工具
AFM 仪器系统架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扫瞄控制主体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及隔离防震系统
(本文由上海光学仪器厂编辑整理提供, 未经允许禁止复制http://www.sgaa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