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集岩砂岩典型特征-砂粒微观形态孔隙度
作为储集岩之砂岩的典型特征
砂的颗粒性质及其分布方式,在砂岩储集层中留下了与众不
词的特征,所以,砂岩储集层在宏观与微观形态和物理一化学性
质方面常常与碳酸盐岩储集层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对许多砂岩
储集层是强调横向上的特征,而不是强调垂向上的特征。在具有
海相层序的典型油田实例中,单个砂单元很少厚达100米,一般
是小于40米,而甚至于狭窄带也很少小于2公里宽。确实,已
知有几百米厚的连续砂岩,但它们通常属于陆相成因,所以很少
是烃类聚集的有利场所;然而,当其他情况有利时,也可以产生
具有经济价值的大而产油的储集层。
砂粒排列的微观形态限制孔隙度、渗透率和烃类饱和度。全
部或者几乎全部的流体运动必须通过的孔隙,是直径达2毫米左
右的次球形质点填集的结果。
许多工作者已在实验室和天然砂中从数学观点研究了这类填
集的性质。由于天然砂的填集方式不是较紧密、较稳定的,实际
上也没有任何规律性,因此难以精确论述。甚至在球体的情况
下,格拉顿和弗雷泽H43也发现,在任意填集的周围网眼中,天
然填集是成群的菱形填集(可能有的较紧密排列,具有26%的
孔隙度)。
自相矛盾地是储油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越高(即胶结程度
越低),破裂或节理就越不可能产生流体传导率较高的通道;因
此,在这种意义上,砂岩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趋向于比碳酸
盐岩储集层均匀,无论基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多低,裂缝和断
裂实际上可以在相距几公里的井之间提供流体静力连通。非均匀
性在砂岩中往往也是重要的,但在比较多孔的与比较能渗透的介
质中却是呈局部屏障的形式,而不象在致密介质中呈连通的局部
通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