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噬菌体的溶源现象-细胞科研实验显微镜
噬菌体从感染细菌开始到新颗粒复制完成大概可分。吸附、侵入、
复制及成熟四个阶段。
噬菌体能否侵染寄主细胞,决定予噬菌体能否吸附在寄主细胞壁表
面的受点部位。噬菌体通过尾丝的尖端与细菌细胞壁接触,使基片和刺
突固定于细胞表面一定的受点,所以吸附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吸附过
程不仅与细菌细胞壁受点的结构和噬菌体尾部吸附“器官”的结构有关
,而且环境的温度、pH、离子等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钙、镁、钠
、钾等阳离子能促进噬菌体的吸附,而一些抗菌素、有机酸、螯合剂、
表面活性剂及染料则能阻碍噬菌体的吸附。
当噬菌体已吸附在寄主细胞壁受点以后,噬菌体尾部的溶茵酶即将
细胞溶成小孔,同时尾鞘收缩,露出尾髓,并伸进寄主细胞壁,如同注
射器的动作,将头部的去氧核糖核酸注入寄主细胞,留下蛋白质的外壳
在细胞外,以后消失,一般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较易被噬菌体侵入。
当噬菌体侵人后,寄主细胞的表面往往变成粗糙状态,细胞质染色
不匀,代谢也随之失常。噬菌体的去氧核糖核酸在寄主细胞内分解成极
微小的亚单位,并迅速起着支配寄主细胞代谢的作用,借助寄主细胞的
代谢机构,大量复制新噬菌体的去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
当噬菌体的去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分子复制到一定数量后,去氧核
糖核酸大分子即聚缩成多角体,头部蛋白质将去氧核糖核酸聚缩体包围
成噬菌体的头部,然后头部再与尾部相互吻合,较终形成完整噬菌体的
颗粒。此时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迅速增加,促使寄主细胞裂解,使
噬菌体粒子释放出来。每个细胞可以复制出数十个到一二百个噬菌体粒
子。整个过程从吸附到释放约需数分钟。
自然界还存在着另一种噬菌体,当其侵入寄主细胞后,其DNA就插
入寄主细菌的染色体中和寄主的遗传物质紧密结合成原噬菌体(或称前
噬菌体)的状态存在,并随细胞分裂而带到子代寄主细胞内,不立即引
起寄主细胞裂解。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这一现象则称溶源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