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细胞端粒结构的细胞学观察电子显微镜应用
端粒行为的细胞学观察历史比我们理解染色体分子结构的历史更长
。19世纪后期积累的证据表明,在一个已知的生物体中,染色体的
数目和形态是每个细胞核的共同特征。为了理解这些结构的功能,
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描述染色体的运动、核内的球形组构以及彼此间
的相互关系。染色体末端(端粒)和纺锤丝附着位点(着丝粒)是较早
被认识的特征。一个世纪以来,它们的行为一直是许多研究的焦点
。在本文备章中所述的较新研究表明,端粒是一种特殊序列,它具
有避免染色体融合、降解以及影响其遗传活性的作用。这些发现激
起了人们理解端粒空间结构及其动力学的新兴趣。
体细胞端粒结构的观察与减数分裂细胞有显著差异。这至少部
分是由于控制端粒行为的某些过程对于减数分裂来说是特殊的。由
于这些差异,本章我们将分别论述对体细胞核和减数分裂核的观察
。在体细胞核中的端粒组构检查端粒组构的细胞学技术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决定间期核结构的特征。由于
染色体去凝聚化状态的存在使其在典型的显微镜切片中不易识别,
因此很难直接观察间期的结构。然而由于细胞核的关键功能、主要
基因的表达和染色体复制等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发生,因此对间期结
构的研究又成了热点,在细胞学研究中,可以在有丝分裂期凝聚化
状态下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染色体,进而可以推测间期染色体结
构。长期以来,研究者利用可以与已固定的核内的某些基因组序列
特异地结合的染料来进行研究,以DNA碱基组成和(或)染色体包装
程度为基础。应用这些染色方法,可以直接得到间期端粒结构的信
息。另一种用来标记间期核端粒的方法是将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注
入有丝分裂活跃的细胞,标记的核苷酸将渗入到晚期复制的序列,
包括染色体末端。
除此之外,还发展了使间期染色体人工凝聚的技术,由此产生
的表型可以解释并提供有关天然间期组构的信息。在昆虫多线染色
体内也可以直接观察到间期组构的特定类型。较近,原位杂交中的
非同位素方法使不同发育阶段各种二倍体核的精细序列的检测成为
可能。’这种方法可以使间期核内端粒的定位观察在三维角度来进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