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片内的叶绿体吸收光能-植物分析显微镜
在寒冬中,这些越冬的针叶植物,不仅其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发生很
大的改变,而且其叶绿体膜的结构成分也发生很大变化,其中较明显的
是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和叶黄素含量的增加,因而使叶色变成绿黄色。测
试指出,生长地愈北的寒冷地区,其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幅度越大,可达
50%以上。
针叶植物叶绿体在寒冬中的上述种种变化已被揭示和解释为对寒冬
自然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光照)的一种适应机制。叶绿素是吸收光能的物
质,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即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糖类等有机物质
;然而当吸收的光能超过光合作用的用量时,过剩的光能会引起光氧化
作用,又反馈到对叶绿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破坏。绿色植物在长期适应
生存的演变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止这种过剩光能破坏的机制,如使过
剩光能猝灭或热耗散,以及形成一系列抗氧化机制——抗氧化剂和抗氧
化酶等。在冬天,越冬植物既要遭受低温的胁迫,又要承受强光照的胁
迫。一方面,万里晴空的阳光照射在叶面上,叶绿体吸收大量的光能;
而另一方面,低温又使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消耗在光合作用上的光能减
少,因而造成更多的光能过剩,引起的危害性更大。所以许多阔叶越冬
植物在进入冬季过程中(寒冬前),将自身的叶片脱落,以防止叶片吸收
光能过剩(及水分胁迫)的伤害。而不发生落叶的常绿植物,如针叶植物
,在进入寒冬过程中,一方面使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体相
互聚集,以及片层膜数量减少等变化,减少对光能的吸收量,以降低或
消除过剩光能的危害;另一方面使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光谱学
研究表明,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聚集态对过剩光能起着猝灭和热耗散作
用。
在早春低温下田野中的农作物幼苗叶色常变成紫色或紫红色,尤其
是春玉米,究其原因和机制,除了因低温引起植物液泡(vacuole)的酸
化外,或许也包含着如以所述的防御光能过剩危害的机制。
在我国内蒙古、宁夏及甘肃等地区生长着一种极少见的常绿阔叶植
物沙冬青。这里的生境真是夏季酷暑、冬季严寒,夏天的温度可高达50
~60℃,且极度干旱和土壤盐渍化;在冬季,低温可降低到一30~一40
℃。生长在这里的沙冬青全年都是处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它必须具备
特殊的适应性才能得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