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岩层二氧化碳溶解样品分析技术应用
二次采油及提高采收率
为了从井筒中采出更多的油而做了各种努力,每多采出一桶油
,油藏压力就下降一分,使下一桶油的生产更为困难。向油藏注人
流体以驱替产出油,这种做法称为二次采油。以往二次采油是在一
次采油之后开展,但石油工程师们已意识到,应在油藏生产初期就
开始保持油藏压力,这样做有许多优势。油藏压力下,一定量的气
体可以溶解在油中,就像二氧化碳溶解在苏打饮料中一样。同理,
如同苏打水的碳化作用,一定压力下的溶解气在解除压力后,易使
流体流出容器。随着油藏压力降至泡点(第一个气泡形成时的压力
,就像第一个气泡形成时的温度是沸点一样)以下时,油藏释放出
的溶解气量增大。这会引起两个问题:一是一旦油藏中气体的量足
以形成连续相,较低的粘度使其比油更易流动,气体在油藏中膨胀
,把油驱向井筒的低压点,随着气体的离开,它把油藏一种很重要
的驱动机理也一并带走;二是以游离相流入井筒的气体占据了孔隙
空间,油无法经过这些空间流动,从而降低了油的有效渗透率。因
此,如果可能的话,要把油藏压力保持在泡点之上。
保持油藏压力要求向地层内注入一部分流体以替代产出流体,
较首要的流体就是水。水驱过程包括将生产井转换成注水井,或专
门打注水井。较古老也是较简单(但效率也是较低)的一种水驱形式
就是加强天然水侵。一般说来,油占据孔隙岩层的高点,同一层中
油之下也常常含水,尽管都认为水不能压缩,但在天然的地层压力
作用下,水也会稍稍受到压缩。水的容积一般比油大得多,随着油
藏压力降低,水膨胀进入低压油藏,推动它前缘的油,这种过程称
为水侵或天然水驱。钻至油藏较底部的井离油水界面也较近,水侵
入后就会发生水淹。此时一般都会把水淹井转成注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