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岩石的孔隙度在5%~40%之间-碎屑岩分析
油藏岩石的孔隙度在5%~40%之间,大部分在10%~20%。
碎屑岩中,孔隙度的控制因素为:
(1)粒径分布:均一性或分选是反映颗粒等级的指标。如果粉
砂或黏土与砂岩颗粒混和,岩石有效(连通的)孔隙度将大幅度减小
,这时油藏是含泥的。颗粒的分选性至少依赖于:粒径、沉积类型
、沉积特征和成岩时间。
(2)胶结或成岩:胶结砂岩孔隙度低,未固结疏松砂岩孔隙度
高。胶结过程既可发生在成岩期间,也可发生在成岩后地下水作用
时期,其实质是矿物物质在孔隙中充填,降低孔隙度。胶结物为碳
酸钙、碳酸镁、碳酸铁、硫化铁、褐铁矿、赤铁矿、白云岩硫酸钙
、黏土及其混合物。
(3)沉积和沉积后压实:压实作用减小孔隙空间,排驱流体,
使岩石颗粒排列紧密,尤其是细粒沉积岩。温度上升,压实、排驱
流体作用是石油从烃源岩初次运移进入油藏的主要机理。尽管压实
作用使泥页岩和碳酸盐岩发生质变,但是对于砂岩或碎屑岩,它们
的压实作用却常常被忽略。一般说来,埋深越大,孔隙度越小。但
是也有很多例外。碳酸盐岩就很少有物理压实现象。
(4)充填方式:压力增加,分选差的砂颗粒逐渐紧密排列,砂
岩颗粒发生破碎和塑性变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