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物质和木炭化物质组成样品分析显微镜
采用大规模酸浸法通常可以将较大的化石植物碎片(中化石和大化石)
从围岩中完整地分离出来。这些化石在形成过程中通常都经历了多种不同
的保存方式。一般仅保存了总的形态特征,无解剖结构,但在某些情况下
也保存有较好的输导组织、角质层和孢子的详细结构。不过,某些保存方
式也会显示出精美的细胞结构,可采用反光显微镜(LM)、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揭示化石详细的形态、解剖和超微结构特征。
某些已描述和保存有非常精美结构的已知植物化石是这种类型的保存特例
,它们是利用大规模的酸浸法分离出来的。著名的例子有晚志留世—早泥
盆世的莱尼蕨植物和拟莱尼蕨植物、早泥盆世的三枝蕨、石炭纪松柏类的
叶、白垩纪的苔藓植物,真蕨叶,被子植物花和果实、始新世被子植物花
和叶。然而,这类化石通常极容易破碎,因此,要采用专门的技术避免处
理和分析过程中导致的损坏,并保证化石长期保存。此外,这类化石的综
合分析通常包括破坏的技术:为了揭示某些解剖特征,必须将化石打碎,
于是标本某些部分就毁坏了,原本可见的许多特征也丢失了。为此,在进
行分析前必须详细记录并慎重保存有关化石的资料(描述,定量数据,光学
/电子照片)。
压印化石的形成是两个相关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物理压缩和有机
质失去挥发组分(炭化作用或液化作用)而导致组分的变化。化石被压平,
尽管保留了形态特征,但失去了解剖特征。然而,某些结构仍能保存,例
如,压实的孢子囊内常保存有压实的孢子,其输导组织和角质层常可辨认
。压印化石由黑色、不定形和易碎的有机质组成。它们在酸浸过程中通常
会破碎。
石化化石由易挥发有机物(通过矿化作用保存)、煤化物质和木炭化物
质组成。至于为什么保存有煤化和木炭化物质的化石未被压缩,原因还不
清楚,这可能是因为围岩未被压实,也可能是在早期成矿作用中获得了物
理支撑。通过矿化作用保存的挥发有机物通常易碎,不能通过大规模的酸
浸法获得。但是,煤化或木炭化的石化标本通常坚硬,足以抵抗酸的浸解
,可以通过大规模的酸浸法把标本分离出来。有时,化石明显煤化或木质
化(不是木炭化),但这些化石的保存模式却不清楚,可能发生了快速脱水
和掩埋。也有时,化石由丝炭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