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超微结构石炭纪蕨类植物腔内细微结构
附加的超微结构信息的来源
尽管孢粉细微结构的研究主要涉及花粉粒或孢子壁层特征,但是,在
花粉粒的表面及其腔内,在超微结构方面,仍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在乙二
胺四乙酸(EDTA)溶液中,孢粉颗粒轻轻地从孢子囊上浸解下来,有可能检
查到与小孢子发生过程有关的绒毡层膜的形成。这种胶特别有用,因为它
不起泡,不会破坏精细结构。有时绒毡层膜系统粘附到花粉粒的表面,在
制备花粉粒样品时,如脑海中想到这些结构,就有可能得到小孢子发生的
重要超微结构信息。当研究未成熟的花粉粒时,绒毡层膜的研究提供一种
决定花粉粒壁个体发育阶段的独立方法。例如就中生代克拉梭粉属(Classo
pollis)的孢粉型来说,和微粒体一起存在的绒毡层膜,证明了花粉壁表面
最终饰物合成的发育类型
微粒体或球状体也是细微结构信息中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们早在泥盆
纪就被人们所知,在现生植物中它们一般和分泌型或周缘型绒毡层相关。
这些小的、有时为中空的结构,常常具有与花粉粒表面相同的纹饰,表明
这些植物的最终纹饰是绒毡层活动的结果。化石孢粉绒毡层膜和微球体的
超微结构为发育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源。因为根据现生植物的小孢
子发生,分泌型绒毡层被认为是原始类型,其小孢子发生类型的化石证据
有可能检验这种假说。
尽管一些化石花粉粒和小孢子含细胞质,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但
发现的频率低。因此,对它们的细微结构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一项
研究检查了石炭纪蕨类植物孢子的腔内细微结构,其资料显示与一些现生
孢子内生配子体发育时所见到的细胞质结构相一致。证明研究化石植物残
体重要性的一个最激动人心的例子,是在中新世的叶片中报道有(叶绿体)
基粒垛叠、淀粉沉积、细胞核和胞间连丝。尽管这类保存极为罕见,但是
,它们证明了非常精细的结构是可以复原,并能够和现生植物的类似结构
进行比较,从而为化石植物演化及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