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孔隙沉积物沉积粒内孔隙微观分析光学显微镜
粒内孔隙
在碳酸盐砂,尤其是由骨骼组成的碳酸盐砂中,碎屑颗粒内可存在原
生孔隙。例如,软体动物、菊石、珊瑚、苔藓虫类和微体化石的孔洞都可
归入粒内原生孔隙
这类孔隙,在沉积后不久常由于渗入微晶基质而变小。此外,磷翠盐
岩原有碎屑在化学性质上的不稳定性,隙的变化,后来的成岩作用也可能
使孔隙消失。
3.次生或后沉积孔隙
次生孔隙系指沉积物沉积之后形成的孔隙。次生孔隙形态多样,且在成
因上比原生孔隙复杂得多。可辨认的有下列几种主要类型。
(1)晶间孔隙 !
晶间孔隙出现在结晶岩的单个晶体之间,是岩浆岩和高变质岩以及一
些蒸发岩的典型孔隙类型。狭义地说,这类孔隙是原生成因的。但这类孔
隙也多出现在经过结晶的碳酸盐岩中,尤其在重结晶的白云岩中特别重要
。因为具有这类孔隙的岩层,有时是重要的储油层。结晶岩的孔隙实际上
是板状孔洞,彼此互相斜接,相邻孑乙隙无孔管或边界之间的阻塞。
(2)网眼孔隙
“网眼”孔隙一名最早由泰布特等人根据岩石格架中原生的或稍后变
质形成的裂缝大于由颗粒支撑的裂隙而提出的。这类孔隙在碳酸盐岩中很
典型。以破碎的、碳酸盐砂的形式出现,进而形成原生孔隙,它是泻湖和
潮间带的球粒泥(pe-llet muds)和均质泥(homogenous muds)的主要特恤
由于稍后变质的脱水作用、胶结作用和成气作用(gas generation),能产
生沉积纹理和环带,并在纹理之间形成似水平的网眼孔隙(图13b)。这种组
构,费舍尔(Fischer,1964)在研究阿尔卑斯三叠纪礁后碳酸盐的基础上命
名为“漏覆岩” (“Loferite”)。后来康利(Conley,1971)在利比亚古
新世的类似环境中,描述过白云质球粒泥中的类似组构。后一种网眼,有
时部分地由灰质铌垫底,故可能悬稍后变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