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变成母质,还要经过成土过程才能形成土壤
土壤形成的概念
土壤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物体,也是农民长期劳动的产物。
地球表面的岩石,长期受到物理、化学(如温度,水分。氧、二氧化碳
等)和生物(微生物和高等植物)的作用,逐渐被破坏,变成松散的碎块与细
末,化学成分也有改变,这个过程叫岩石风化。风化形成的产物叫成土母
质。
岩石变成母质,还要经过成土过程才能形成土壤。成土过程,是在自
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过生物在母质中逐渐积累养分,使母质产生肥力
而发展成土壤的过程。
土壤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社
会制度,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自然环境条件与土壤
形成的关系
成土母质 岩石风化以后的产物变为松散状态,有了透水、透气的性
质,也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矿质养分,但是它还不具备土壤的木质特性——
肥力,所以我们叫它成土母质,它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
这些岩石风化产物(母质)有的停留在原处不动,有的受风或水的作用
被搬运到远处沉积下来。这些被风力或水力运走的母质,在风力、水力减
弱的时候,大颗粒先沉下来,小颗粒后沂下来,因此可看到明显的“成层
”或“成带”的分别沉积现象。农民有“紧出砂,慢出淤”的说法,就可
说明河水流速的变化与沉积物粗细分布的关系。
成土母质的粗细,直接影响土壤的砂、粘状况,土壤的层次排列状况
与土壤理化性质。它对土壤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协调程度和植物
生长发育情况都有重大影响。母质成分也影响土壤中各种矿质养分的含量
。
地形 地面的高、低、起伏、平坦叫地形。地形部位不同,可影响土
壤中水分、热量的变化和母质与植物种类的分布。如坡地与平地接受太阳
的热量不同(阴坡、阳坡差别也很大)、水分流动情况不同(山地、坡地易被
冲刷.土壤养分易流失,土层厚度小,平原水流平缓,易沉积泥砂,淤积
地区土壤养分多,土层厚度大)。由于地形部位影响水、热条件的变化,也
影响母质的移动和植物养分的分布,所以不同地形部位适宜生长的植物种
类不同,形成土壤的类型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