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沉积物颗粒及岩石矿物分析图像显微镜
生物蚀变作用及其所伴生的化学作用过程可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及岩石
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它们分别向泥晶及泥屑灰岩转变。这种作用的机制是
由于大量钻孔和石内生物中的某一种丛生于碳酸盐沉积颗粒或岩石中,而
当这些生物死亡之后,细粒沉积物及胶结物充填于它们原先居住的孑L隙中
而产生的成岩作用过程。
颗粒蚀变作用
这种作用过程为石内藻或石内菌钻孔进入到砂粒级沉积物颗粒中而造
成颗粒蚀变作用。其中的藻类主要为蓝绿藻和绿藻类,它们大量发育于透
光带的上部,水深可达70m左右;真菌类的繁殖深度可延伸到500m或更深的
海底,而有些异养细菌和藻类可见于远洋深海底。这些微生物的丛生作用
以在较少移动的沉积物颗粒最为发育,有利于这种作用发生的沉积背景包
括泻湖及浅滩上的局部安静环境等。
在热带浅海环境中,上述石内微生物死亡之后所遗留下来的孔穴常被
高镁方解石胶结物昕充填。如果微生物的钻孔作用仅限于颗粒的边缘,则
可发育由微晶鬲镁方解石或文石组成的颗粒外表皮,此即为通常所称的“
泥晶套”。这种泥晶套的发育常有利于颗粒在以后的成岩环境中保存下来
。
如果微生物丛生作用极为强烈并且延伸时间很长,则整个沉积物颗粒
可被转变成完全由微晶高镁方解石或文石组成,而且其原始颗粒结构被完
全破坏。这种完全泥晶化作用在葡萄石和叠层石中极为常W‘。经历这种蚀
变作用的颗粒常称为成岩球粒,这种成岩球粒有时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与粪
球粒相区别。
在深海和中高纬度海底上,微生物丛生作用可同样发育,但是它们所
遗留下来的孔穴一般仍保留下来而不被充填,因为碳酸盐沉淀作用不发育
。从而,沉积物颗粒有可能逐渐破碎成小碎片。
岩石蚀变作用
除了上述由于微生物作用而产生的蚀变作用外,个体较大的生物也可
在已石化沉积物表面上产生钻孔作用,这些生物包括海绵、双壳类以及多
毛蜗虫类等。它们常作用于礁体和海底硬地表面,由此而形成的孔穴可被
砂级到粉砂级沉积物及胶结物所充填,同样地,这种作用可使得原始粗粒
的岩石类型转变成泥质灰岩,从而失去岩石大部分原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