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礁储层孔隙度、地层厚度矿物分析显微镜
原始的地质模型是否合理,要通过该模型的理论合成记录与经过处理
的实际地震记录的对比来加以判断。当发现两者之间有一定差别时,就要
适当修改原地质模型参数(如密度、速度、孔隙度、地层厚度等)或者计算
参数(如采样间隔、子波特征或计算方法等),并重新计算模型。如此反复
数次,直到结果满意为止。
确定岩性预测方案
在模拟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达到满意程度时,就可以认为实际地
震记录上目的层的反射特征反映了与该地质模型参数相同的地层特征。因
此,可用地震岩性模型来研究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物性和厚度的横向变化
以及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所引起地震反射特征的变化
生物礁的地震识别
生物礁由生物原地生长形成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所组成,是具有突
出于同期沉积物的丘状或者透镜状地貌特征并能影响四周沉积环境的碳酸
盐岩隆。生物礁储层具有独特的孔隙空间,其孔隙度和渗透率普遍较高。
例如:中途岛环礁,孔隙度为10%一15%,最大达55%一60%。虽然礁储
层平均孔隙度常为5%一?%,但在许多产油礁上孔隙度为1 5%一25%。因
此,生物礁是一种十分优良的碳酸盐岩储集层,也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
堡礁和裙礁规模较大,塔礁次之,而斑礁最小。礁体面积和厚度变化
较大,面积大到数十平方公里,小到几百甚至几十乎方米;厚度可达几百
米,也可小到几米。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震分辨率限制,只有较大型的
礁体才易于识别;而小规模(厚度、面积较小)的礁体(如小规模的斑礁)或
生物礁内部的微相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