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中的孔隙颗粒直径分析光学显微镜
孔 隙
就像颗粒、基质等一样重要,碳酸盐岩中的孔隙在近年来异常地受到
重视,因为它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储集场所。岩石的孔隙度是指其总的
孔隙所占空间与岩石体积的比率。碳酸盐岩储集性能主要取决于渗透率,
孔隙度大有可能渗透率也大。但有时岩石的孔隙度很大但其渗透率却很低
。所以,能连通的有效孔隙对油气储集特征特别重要。
基 质
碳酸盐泥又叫泥晶。泥晶的粒径范围在0.03—0.04 mm之间,它司少
量地作为基质见于由颗粒支撑的碳酸盐岩中,如数量丰富,便可形成泥晶
灰岩或灰泥岩(calcilutite)。现代灰泥由文石组成,而古代石化的同类物
则由方解石组成。
产生灰泥的作用有好几种。风、波浪和潮汐作用可把生物壳碎屑及其
它颗粒破碎,最后将其磨蚀成同成分的泥晶。在把碳酸盐岩颗粒破碎成泥
晶或灰泥的过程中,生物活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吃珊瑚的鹦嘴鱼、嚼
啃生物壳的海底生物和能钻孔的无脊椎动物,特别是那些低等的蓝绿藻类
,它们能把骸晶粒掘成坑,导致颗粒表面泥晶化。颗粒被软化后,便易于
破碎,进而分离出灰泥。钙藻类,如仙掌藻(halimeda)的粘液组织就能分
泌针状文石,死亡时其粘液质腐烂还能释放出针状文石。
有证据表明,无机文石泥的直接沉淀有时也会发生。在现代碳酸盐沉
积环境中,如巴哈马台地、波斯湾常见“泛白”现象,它是一种云雾状灰
泥水流短暂地分散在海水中所形成的现象。可认为是文石从海水中自然沉
淀的过程。但某些地球化学资料与这种解释相悖,因而对这种现象还有其
它解释。总之,灰泥的成因是多样的。